「請問您用徹底還是澈底?」2020.01–07的編輯報告
在成為接案工作者之後,編輯就一直是我的主要案源之一,近一年比例更是提高。雖然我偶爾會介紹自己參與的出版品,但好像從未好好梳理過工作心得。前幾日逛書店時,發現自己參與的兩本書陳列在一起,感覺挺奇妙的,於是有了這一篇。前面依照慣例胡扯一些廢話,後面會將今年一至七月已出版的書目(參與編輯工作的,共八種)列出。
版權頁上會放編輯姓名的,是不是只有台灣呢。在臉書上我總說自己是「客串」的編輯,實在因為隔行如隔山,完全未受過基本功訓練的我,一路走來都只能靠著各家主編,甚至合作美編的協助,才能勉強將工作做到不拖累人的程度。
特約編輯是種很奇妙的工作。必須適應每一家出版社,甚或每一位主編對於編輯細節可謂天差地別的原則,但工作完成後除了等著費用入帳(截至目前為止都還算準時,反倒書有時會等很久)可說與那本書不再有任何瓜葛。其實我的「客戶」全部都來自直接或間接認識的人,但我幾乎未曾多問一句關於這些書的銷售數字。雖然通路經驗讓我在拿到書稿的第一刻就會忍不住評估出版後的市場情形。不知道準不準呢。
如果真的要說心底話,我對編輯並沒有足以燃燒的熱情,不過這仍然是個有趣,或者引用那部日劇的片名,「不起眼卻了不起」的工作,而且這的確是我曾經列在清單裡想做的工作之一。畢竟儘管從未真的寫出什麼名堂,再怎麼說也玩了二十年的社群媒體,從如何安排部落格文章的首圖,到把推文刪到一百四十字以內,某種程度而言用的也都是編輯的概念。字斟句酌對我而言既熟悉又療癒,改錯字亦然,只是我尚未練得火眼金睛之功,還是常有漏網之魚(懊惱)。
除此之外,若工作還包括新書資料卡或書腰文案,又是另一種讓人挽起袖子躍躍欲試的工作,雖然我似乎經常抓錯重點,總是沒把作者或作品最顯赫的戰績放在主要位置。不過對於我這個曾經寫文案寫到壞掉的自動販賣機而言,有機會可以文字精簡踏實地介紹一本書,實在是奢侈。若是靈光一閃迸出的句子真的被主編採用,還是會像個小學生一樣高興,但若被改得面目全非倒也無妨,本來這才是正常反應。
好了。廢話到此為止。
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出版的八本書中,前面四本書已經分別在臉書和Medium介紹過,我將文字略做整理/更新後一併放在此處,以下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照例不放連結,如有興趣請自行至各大小虛實通路購買)
2020.01
謀算:亞洲大局與全球主宰之爭
馬利德 (Richard McGregor)著,李隆生、張逸安譯,聯經出版
年初做這本書的時候,深深覺得國際局勢真是瞬息萬變,隨著台海情勢日益詭譎,近日經常想起這本書的內容(例如釣魚台真的是台灣的)。
本書是《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祕密》的作者馬利德的新作,主題為美、日、中在太平洋的地緣政治角力,而且從季辛吉密訪中國談起,至川普甫上任為止。
當時恐怕連作者也沒有想到,短短幾年時間,貿易戰、印太戰略,會有如此大幅度的轉變,但藉由爬梳四十年的地緣政治情勢,採訪許多歷年來曾第一手參與的人士,以及挖掘各國陸續開放的機密檔案,都讓這齣外交大戲充滿層次且豐富立體。領土、歷史、文化與國內政爭如何導致今日情勢?這本書提供了非常有趣的演繹。
台灣在書中篇幅很少,但有一定的關鍵程度。我一直記得那句「我們不只是棋子,也是棋手」,在國際政治之中,台灣儘管欠缺「國家」的名分,卻從未能真正置身事外。
在編輯時希望盡量避免社科書經常翻譯腔過重的問題,有時想到一、兩個巧妙的調整也是很有成就感的。這是我第一次做大量注解的書,甚至學了不少與國際關係有關的英文詞彙,是意外的收穫。
負責範圍:電子檔+紙本一校、新書資料卡(文案皆為初稿,下同)
2020.02
吹過星星的風:韓國小說大家經典代表作(戰前篇)
崔末順主編,游芯歆譯,麥田出版
我雖然一個韓文字都不認識,但與韓國文學作品倒是很有緣份。
這本《吹過星星的風》收錄了八篇韓國在日本殖民時期發表的作品。牢獄中疾病纏身的犯人、貧窮農村裡的欺瞞與陷阱、一心嚮往「內地」,屏棄政治犯叔叔的青年、突然走運卻未能償願的人力車夫、整天躺在內室,靠妻子養活的丈夫、一心想娶妻的乞丐、為求生存卻自尋死路的告白、妻子被地主奪愛而犯下大錯的男人⋯⋯如果當代韓國文學作品的犀利與大膽讓人驚嘆,這八位在戰時以無畏的勇氣、開創性的文字,或以寫實,或以諷刺的筆觸寫下一個個關於貧窮與悲慘的故事,為無產階級發聲的作者,便是當代韓國文學的的開拓者。許多片段很容易聯想起台灣,或許是東亞地區的共同創傷吧。
特別要說一下,譯者游芯歆的文筆很能反映時代氛圍,個人相當喜歡。
工作內容:電子檔責任校、內容簡介
2020.02
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再版書)
喬賽・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著,廖彥博譯,時報文化出版
以《盲目》為台灣讀者熟悉的薩拉馬戈於晚年開設了個人部落格,書寫範圍很廣,既批判時事、國際政治,也紀錄親情、友誼、寫里斯本,談詩論藝。這些文章後來結集成書,台灣也於2012年出版中譯本,今年二月以原稿重新校訂再版。我做的最大幅度修訂,幾乎都落在注釋中需要補上卒年的人物資料(以及人名翻譯,我對譯名用字有特殊的堅持)。
此書我之前並未讀過,雖然文字不過十年之遙,部落格卻早已成為時代的產物,讀來就帶著點歷史感了。尤其文章刊登的日期在2008至2009年間,不少篇幅用以批判以色列轟炸加薩走廊、雷曼金融風暴,從薩科吉罵到貝魯斯科尼(前義大利總理),從小布希罵到歐巴馬(我很好奇如果他活到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還有多少話要說),但,他也曾三番兩次質疑「左派何在?」
我固然對這位共產黨員近乎天真的批判角度略感哭笑不得,不過作為知識分子的他仍保有真誠,在這年頭已然難得。至少在面對創作的時候,薩拉馬戈是極其謙卑的。如果真要為讀這本書找一個理由,那就是極權主義總在不經意時意欲捲土重來,民主永遠搖搖欲墜。你可以不同意薩拉馬戈,但《謊言的年代》是個提醒,提醒人們永遠不要信任權力。
工作內容:三校(到清樣前)、新書資料卡
2020.04
當彩虹昇起:LGBTQ平權運動紀實
馬修.陶德(Matthew Todd)著,王曼璇譯
時報文化出版
我在蔡英文總統訪問銅鑼灣書店的新聞裡,有一秒鐘看到她指著這本書,當下覺得自己中了頭獎。
這本《當彩虹昇起》,大致以時間軸的脈絡和專題形式,記錄了從石牆事件以來,西方重要的性別平權人、事、物。在淺顯、簡短的篇幅中,可以清楚看見半世紀以來西方平權運動的進展和困境,以及LGBTQ如何從非法、見不得光的陰暗角落,逐漸進入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
藉由訪談十數位在不同領域為平權奮鬥的先鋒人物,這本書用踏實、正向的風格勾勒出西方同志運動史的輪廓。出版前夕,收到作者特別撰寫的台灣版序文,寫著
「二〇一九年,這座島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在此兩年前,憲法法庭推翻婚姻之定義為一男一女所組成的法律,此案由資深倡議者祁家威提出。這一大步證明個人意志及團結群眾力量,就能為多數人改變現狀。」
(當然,唐鳳委員的名字也出現在書中)
同志婚姻僅是婚姻平權的真正起點,台灣的性別平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讓我們往彩虹的方向繼續前進吧。書腰文案是天降神兵,我自己非常喜歡。
工作內容:責任校至清樣前、新書資料卡
2020.04
關於坐下這件事:實用到時尚,看微物史大師黎辛斯基為我們介紹椅子的歷史
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著,李宛蓉譯,貓頭鷹出版
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很愛研究桌子椅子,但這兩年好像西方文化物件史的書沒那麼流行了,與東方、飲食相關的文化小史似乎較多,或許也跟台灣人關注自身歷史的熱潮有關。
可曾想過為何有些文化坐在椅子上,而有些文化坐在地板上,還有些坐在「炕」上?這本書輕巧地闡述了人類如何處理「坐下」這個動作,以及文化對於這種「載具」的影響,當然也包括近代工業設計的演變。
算是有趣的一本書,個人覺得封面實在是,滿可惜的。
工作內容:電子檔校
2020.06
內心活動
柯慈(J. M. Coetzee)著,黃燦然譯
麥田出版
2020.07
小於一
約瑟夫.布羅斯基(Joseph Brodsky)著,黃燦然譯
麥田出版
這兩本書,真難啊。
這是麥田「書癮PLUS」書系,好像是找了童偉格、房慧真選書,想來是想著重在閱讀與寫作的深度詮釋。在如今這個世道,做這樣的書系很有勇氣。我在相隔不久的時間接到這兩本書稿,皆為中國詩人黃燦然翻譯的簡體版,雖然只處理電子檔,但因為檔案有點複雜,加上在大量調整簡轉繁的同時必須維持原來的翻譯文字,在排版前的作業時間就將近大半年。
《內心活動》是柯慈的評論集。他的幾本小說在台灣曾頗受討論,除了小說寫作外,柯慈對文學亦相當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所評論的對象從貝克特、葛拉斯、馬奎斯等當代文學大師之作,每一篇評論都展現其對作者生平背景和作品內容甚至其他的評論知之甚詳,就算沒有讀過被評論者的著作,也能從他極富洞見的文字中有所獲得。
《小於一》的作者和寫作內容我更陌生。約瑟夫.布羅斯基是從蘇聯逃亡至美國的詩人,在這部作品裡,他不僅逐行逐句談詩論藝,也寫下他對聖彼得堡、對父母的記憶,甚至從伊斯坦堡的一趟旅行寫出整個歐陸。當然,對於那一代曾遭蘇聯迫害的詩人前輩如曼德斯坦(及其妻)、茨維塔耶娃,更多所著墨。這些篇幅長短不一(有幾篇會讓你覺得他要寫到天荒地老了)的文字,深深刻畫出他對文字、對歷史、對國族的凝視。
這兩本書都必須緩緩閱讀。尤其譯筆強調原文語序,詩雖譯得極好,其餘文字不免多繞些彎,需要花些時間。在反覆看稿的過程中,久違地進入純粹的文學世界,頗有所得。
工作內容:電子檔校
2020.07
魔女宅急便(六冊正篇+兩冊特別篇)
角野榮子著,王蘊潔、韓宛庭、涂祐庭譯
插畫:林明子、廣野多珂子、佐竹美保
我已經忘記魔女宅急便有這麼多冊了,台灣其實曾經出到第五集過(貓巴士!)。
動畫算是根據第一集改編的,不過如果讀完整套故事,就會發現原著跟宮崎駿動畫講的事情差非常多,可說是一部女性成長史。
前面五集中,琪琪從剛出發修行的魔女長到20歲,除了在工作上接到各式各樣有趣的委託之外,她面臨了身分危機(出現別的魔女)、認同危機(同儕壓力)、分離焦慮(吉吉)、與母親的矛盾、遠距離戀愛(蜻蜓)⋯⋯等等,第六集則一口氣跳到已婚婦女的身分,成為一對雙胞胎的母親。
我的成長過程和心理素質與琪琪完全不同,其實很多時候覺得她很煩,我也不甚認同角野榮子經常讓女生和男生一見鐘情、一生一世,尤其一定要走向婚姻和母親的角色,但至少這個故事意圖討論這些在社會(尤其是日本社會)裡被忽視的女性心理。
兩本特別篇裡,一本以各配角的延伸故事為主(我很喜歡索娜太太的故事),一本則說了吉吉的來龍去脈。
由於動畫實在太深入人心,如果對這套書有興趣,建議最好能拋開既定印象後再來讀會更有意思。
工作內容:電子檔校、套書及各冊文案等